2020年5月22日,我办理了与前东家的离职手续。
2020年6月9日,我拿到了个人公司的营业执照。
一转眼已入了秋,想写下一些感受跟想法,以便回溯。
(一)单干的原因:
A主观因素:
我深知我高龄未婚未育的现实对我的心态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尽管我不愿去过多考虑这一点,但年龄这个数字背后带来的心态、体能上的变化,作为一个人类不得不去坦诚的面对。
诸如:“10月23日,在武汉有着40多年历史的胜利街菜场正在升级改造。据其贴出的告示显示,菜场要求入驻者女性不得超过45岁,男性不得超过50岁。”
“2013年到2018年,IBM砍掉了2万多名40岁以上的美国员工,约等于其在这5年间裁员的60%。”
“根据IT技术问答网站Stack Overflow对全球10万名程序员进行的调查发现,有3/4的人未满 35 岁。”之类的新闻不绝于耳。
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冲击,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也会优先选择那些受教育水平高的年轻人,而不是工作经验多的中年人。这是商业组织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无可厚非。
因为未婚未育,所以我想做的事不需要得到我伴侣的“批准”(当然也没有了风险分摊方跟支持者),也没有供我养育的小孩来分担精力;再加上自身知识结构以及工作经验积累程度,我不能只是焦虑着坐以待毙,我得尽可能往前走,所以就试着自己做做了。
B 客观因素:
从市场环境来说,每家公司决策者都变得更加保守、更注重成本管控、市场也变得更加变幻莫测;
从公司层面来说,在商言商,他需要赚更多的钱、更努力的“打工人”;
我是在离开老东家的大半年里因为频繁回答“为什么自己出来做了?”这个问题后突然有一天意识到其实我是想要在完成KPI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探索区”,但公司现有的体制跟大的市场环境不能够给到我这个空间了。以前因为领导风格、我个人的成长阶段、公司体制的兼容性等等原因我一直有至少“10%-30%”的探索区,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尝试,但现在公司更想直接拿结果也就是钱,而且是用最快最省力的方式拿到结果。这根本上跟我想要的自我发展产生了矛盾。所以我选择了离开。
C 其他不可控因素:
1. 公司内斗:
从18年下半年开始到19年底,分公司内部的“小组竞赛”制带动的各种“比拼”也拉动了很多人际交往损耗,尽管我由于领导偏好、行业特殊性、团队凝聚力等等因素算是一个“胜利者”,但我很清楚这种损耗非我所求;
2. 新冠疫情:
新冠这只“黑天鹅”让我更加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睡一觉起来第三次世界大战都有可能,那既然这样,不如尽可能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起来,败了就败了,至少有过尝试。
(二)主要困境:
一个字:我。公司所有的问题都在我身上。
我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那这家公司就会变成什么样。我需要拓宽自身的眼界、思维方式,更主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三)改进手段:
1. 阅读:
我以前总是习惯去阅读一些热门快餐类的书籍,今后会刻意安排时间认认真真的去阅读经济、历史、逻辑、概率统计、心理学、哲学等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类书籍。这是我目前能想到的最佳的改进手段之一。
2. 与更多的人面对面沟通:
只要一有机会就积极主动的去跟各类人士沟通,多交流、多学习;
3. 像男人一样:
像男人一样去思考、去行动、去工作。不管我承认与否,男性在事业跟职业层面确实更加理性、更善于发挥权威、控制自己的同时控制别人以产生最大化的商业利益跟最佳的商业效率。既然他们表现的更好,那就多多学习。
(四)潜在风险:
在我选择出来单干的这一刻,我就清楚的知道,大公司的门(至少是中国大陆地区的职场)已经完全向我关闭。他们会潜意识里觉得我不再安分、不会安安心心上班,更不必说我还35+未婚未育。
如果我做不下去,想要回去上班,很大程度上我能找的工作要么是创业型公司、要么对我知根知底的熟人介绍,Big pany? No way.
也就是说我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的同时自负盈亏,没人替我缴纳社保、我怀孕了也没人来接替我的工作、我的生育基金可能也少得可怜,一切都靠自己名下的这个小公司。
但甘蔗没有两头甜,我不能既要又要,我选择了现在这条路,那么我就应该承担一切可能出现的结果。
当然当下这个选择除了时间更加自由之外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比如我的体力、心力允许我在55-65岁之间继续工作,那么我自己可以做主,因为没有一个大厂、一间上市公司愿意给一个55-65的老人一份体面的工作。
(五)未来展望:
35岁至45是职业生涯的黄金十年,是投入产出比最佳的年龄,我必须对这黄金十年的发展抱有信心。
当下社会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应届生、另一方面应届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国家酝酿延迟退休计划,另一方面大批量中年人就业艰难;尽管职场上依旧面临“35岁职业生涯终结”、“职业女性生育导致性别歧视”的现状,但愿我不忘做一间有价值的人力资源公司的初心。
真正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而非配给的公平。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优势和人生使命(能否能发现这是另一个问题),真正挑战的是如何尽早的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使命。
不管我多不希望自己去冒险,但社会发展逼着每个人前进,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