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异常。请尽快处理!”近日。浙江泰顺县“国保”北涧桥。一名游客在桥上抽烟触发了温感器。后台经过数据分析。自动调用桥上AI系统。智能捕捉火险画面。立即发出警报。同时派单给日常巡查的文保员进行劝阻。在文化遗产监管保护应用上线调试当天。“应急一键达”发挥实效。泰顺县北涧桥、霞光桥、墩头桥等多起火险隐患得到快速处置。(8月10日《浙江日报》)
8月6日。位于福建宁德市屏南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万安桥失火烧毁。引发公众对木拱廊桥等古建筑保护的讨论与反思。“万安桥被烧毁”犹如一面镜子。既折射出风险防范存在漏洞与空子。也观照出古建筑保护存在短板与不足。与其事后进行“亡羊补牢”。还不如事前实现未雨绸缪。不过。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并非易事。单纯依靠人力难免力不从心。
作为文化遗产大县。泰顺县现有古廊桥32座。其中“国保”级廊桥15座。此外。还有其他不可移动文物1194处。然而。全县专职文物保护工作者仅有十多人。“小马拉大车”矛盾突出。当地虽有专门的法律保护廊桥。但也缺乏有效预警和高效监管手段。文化遗产保护亟需注入“新鲜血液”。亟需新方法、新手段。
在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今天。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作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之一。泰顺县深入推进的“廊桥监管保护一件事”数字化改革。探索从“日常监督+文物执法+司法协同+应急处置”全方位保护覆盖。向“决策服务+价值挖掘”有效延展。彰显了“敢为人先”的担当与勇气。
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廊桥监管保护一件事”能够实现廊桥体征精准画像、1公里集雨区气象预报、桥身温度异常和烟雾警报、险情应急处置一键达等功能。变“人力盯守”为“AI智控”。既能够让人力“轻装上阵”。也让廊桥监管保护精准化。实现了减负增效。在风险防范上下足了“绣花功夫”。
古建筑本质上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廊桥精密结构。应用于研学实践、旅游导览。以及不慎受灾后的修复参考。此举有助于激活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只有一手抓风险防范。一手抓传承保护。廊桥等古建筑才会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廊桥监管保护一件事”不仅是新技术的运用。也是观念的重塑和更新。打破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和条块分割。实现多方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古廊桥有了新保镖”。说到底就是运用新技术助力治理智能化。实现了治理机制的改革与治理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
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当下。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应让更多“AI保镖”成古建“守护人”。如果完全依靠有限的人力。就会陷入“主要靠运气”的困境之中;而通过数字赋能让古廊桥有了智能化的“新保镖”。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现代化水平。显然值得学习借鉴。(杨朝清)
转载请注明:天天美文阅读网 » 让更多“AI保镖”成古建“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