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规划》明确。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旅游的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8月17日《人民日报》)
眼下。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满足群众多形式、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支柱产业。很多地方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推动文旅融合做出了不少探索与创新。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成功提升了区域影响力。
这次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在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元素和内涵。体现人文关怀。以此为导向。要推动文旅融合向更高水平迈进。各地还需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在丰富元素、提升品位、强化惠民等方面持续用功。真正让文化赋能旅游发展。以旅游带动文化传播。
文化是旅游发展之“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体”。毕竟。缺乏文化元素的旅游产业。大多是有形无神。少了生气。很难发展壮大。因此。只有嵌入文化元素、赋予文化内涵的旅游产业。才能既守得住“魂”。又看得见“体”。形神兼备。才能获得人气。赢得市场核心竞争力。比如。一个地方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文化资源也独具特色。如果只求分向发力、单线发展。即便有基础、有实力。甚至有亮点、有品牌。也很难拓宽旅游经济市场。故而。只有坚持让文化和旅游统筹发展、协调发展。二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当然。通过旅游产业对外展示文化形象。再让文化赋能旅游经济发展。并非简单地拼凑与组合。打造文旅产业链要注重自然契合、张弛有度。关键还要有品味。在规划设计上。包括旅游的场景布置、线路安排、元素植入等。都需通过实地考察、反复研究、遵从实际。应当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在产业打造上。不能盲目仿从别处的经验。要结合自身现状。把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最能展示本地人文精神风貌的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使之自然契合。最终形成的文旅新业态。就是要让游览者既能有丰富多彩的场景记忆。收获心情上的舒适快乐。又能有充实丰盈的文化体验。获得精神上的营养补给。
同时。推动文旅融合。更要立足于亲民惠民。说到底。真正高质量的文旅融合。还是要走亲民路线。通过平实、接地气的创意手段。最大限度满足游览者对新奇事物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只不过。在旅游线路中植入文化元素也有讲究。既需直观可感的平面视觉。又需形象生动的立体视觉。达到的最佳效果应是:不仅要让本地人看得懂、能理解。还要让外来者也能感同身受、拥有好体验。比如。可将具有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标识性物件融入旅游线路。或通过开设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非遗展示场所等。存放丰富的实物档案、精美的数字影像。让游览者能够清晰、系统地感知地方特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推动文旅融合带来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首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感悟中华文化之美。增强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其次。文旅融合新业态能够吸引人气。拓展旅游市场。增强旅游经济的韧劲;再者。文旅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人民富。文旅融合也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故而。各地要大胆尝试、深度挖掘。进一步做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王坤)
转载请注明:天天美文阅读网 » 深入推动文旅融合要走好亲民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