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近。过年期间能否燃放烟花爆竹。成为各地公众关注的话题。当下。在很多城市。一边是烟花爆竹禁止燃放的禁令。另一边是民众对年俗文化传承的殷切期盼。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魄力。
众所周知。我国燃放烟花爆竹的民间习俗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先秦的“爆祭”和“庭燎”。《周礼·春官》所载“九祭”中有所谓“爆祭”。大概是指燃烧篝火以敬神驱邪。其间在柴火燃烧时会发出一些声响。《诗经·小雅·庭燎》所载“夜未艾。庭燎晣晣”。所谓“庭燎”就是在院子里点燃一堆篝火。用以除秽辟邪。这些是我国古代关于燃放爆竹习俗的最早记载。从除秽辟邪到辞旧迎新。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已深深烙在人们心中。笔者还依稀记得儿时过年的情景。每逢过年总少不了热热闹闹的烟花爆竹。特别是除夕夜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总能响上三十多分钟;此外。每年正月十五还能和家人一起欣赏地方举办的盛大烟花晚会。那场景姹紫嫣红、绚丽夺目、美不胜收。
应该看到。燃放烟花爆竹是人们感受年味最直接的方式。寄托着人们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然而。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治理形势。再加上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和火灾时有发生。各地对烟花爆竹的管理日益严格。纷纷出台“禁放令”。有的地方甚至不分城市农村。一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环保过大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觉得。过年没了烟花爆竹。就会少很多热闹劲儿。年味儿自然也变淡了。
禁令之下。烟花爆竹燃放少了。安全隐患随之减少了。大气污染问题也明显好转。效果显而易见。但是。民众对燃放烟花爆竹的民俗需求却愈加强烈。特别是近三年。疫情一波接着一波。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迫切希望用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驱邪避瘟。赶走心中的压抑与苦闷。让生活多几分喜庆与活力。因此。民众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烟花爆竹的禁放之争。出发点都是好的。前者站在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问题。居安思危谋长远;后者则是从民俗文化传承的角度去看待。希望让传统习俗传承下去。每一类观点都有被表达的需求。都值得被讨论和理解、尊重。放、禁、限。归根结底是一道社会治理的考题。每个人都是答卷人也是受益者。我们要理性客观讨论。不对立不撕裂。更不能情绪化乃至极端化。答好这个答卷需要我们大家共同贡献智慧和力量。
目前。面对群众燃放烟花爆竹的呼声。多地已陆续调整政策。合理确定禁限放区域和时段。在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允许群众燃放。尽量在情与理中找到环保安全和尊重民俗之间的平衡。例如。北京通州区明确。经公安部门批准后。环球度假区限定区域内可燃放烟花爆竹;山东东营、滨州明确春节部分区域和个别时段可燃放烟花爆竹……这些地方并未“一刀切”禁燃。而是兼顾了民俗传承与环保安全。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从“禁燃”到“限燃”。这样的缓冲更接地气。也更人性化。
春节将至。万家团圆。过节。图的就是喜庆热闹。烟火气里的热闹温情和仪式感更需要被守护!(王学明)
转载请注明:天天美文阅读网 » 烟花爆竹禁与放,重环保也要重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