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相见不如怀念,今天周日,天气晴好的不像话,大寒的节气,年前的腊月,出去外面走走,迎春花儿开了,玉兰憋出了银枪样儿的花苞,湖边的柳树,远远的已有浅浅的绿意。叫上老公,开了车去附近的郊野田埂上,挖了两大袋子土,回家准备趁着午后阳光好,给花儿换些土。
老公开车,我在副驾室里拿着个手机在周末的朋友圈里闲逛。现在人都不怎么发朋友圈了,我的朋友圈里一大半都是工作有交际的朋友,每天会发公司的各类抖音、宣传软文,发这些东西有个好处,是每天都能看到与你一样的人在“动”,坏处是你看到的都是清一色的朋友圈,从头到下拉下来,就像打麻将摸了个“清一色”。
01
很巧,看到老同学素素朋友圈里发了张小女儿的照片,孩子扎着朝天辫儿,穿着粉色的小棉袄,戴着个草莓口罩,在几株开得正好的蝴蝶兰前——只可惜孩子带着大大的口罩,掩住了脸上应比花儿还灿烂的笑容。
这是在我家马路对面的公园嘛,我一眼就认出,前几天才和老公去那儿转一圈,也恰巧看到了在温室里举办的蝴蝶兰展。
看发图片的时间,是16分钟前。我看到时是中午11点。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想在朋友圈下面留言,然后私信他们一家人过来一起吃个饭。
但我想了想,手滑了一下,没有留言,也没有发消息。
不错,我们是很好的朋友,是那么很小就在一起的朋友,我们一起上初中、高中,后来在不同城市念大学,又那么巧地兜兜转转,六年前回到这里,她在随着老公从原来的城市调过来,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教书。
我们关系一直很好——在我这里,能联系二十年的关系,除了“很好”,没有其它解释,朋友在人生的列车里上上下下,能维持长久,已属不易 。我们算不上知音,但一直有联系,在这座城市里,更像一种温暖的存在,在我没有搬来西区之前,我们都住在市中心的老城区,两家晚上吃了饭去小公园遛弯儿,就能约着见个面。
虽然说很容易,但一年见面的机会也屈指可数。暑假了约着在一起吃顿饭,过年了约着在一起再吃顿饭,偶尔老家送来些东西,自己吃不完,送别人又怕人嫌弃,就约了晚上都去小公园散步,像接头儿一样,在棵老榆树下的石头凳子下坐会儿,聊聊孩子,聊聊工作,然后各自散去。
我给她送过母亲送来的白菜和菠菜、小咸菜,她给我送来过婆家自制的五香豆干、腌糖蒜。她给我拿单位发的书店的购书优惠券,我送他公司发的福利按摩卡。
都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也有熟了,不客气不矫情,给了就要,都不记得说谢谢之类的客套话。
02
最近的联系,应该是她大儿子中考,大夏天里,她焦虑的脸上出了痘痘,因为报考在电话里聊了有两个小时,我们说说话,又让已经上了高中的我的儿子和他的儿子聊了聊,两个半大小子也都熟,说来说去,情绪都稳下来。后来孩子的分儿出了,她知道担心,在微信上留言说了,发通知的日子,我和老公都有些着急,因为作为一个“过来”的家长来说,这分儿有点小悬,还好,等到中午,她发信息来,说刚卡到线,录了,真好。
然后,就是各自忙碌,她和老公都在学校教学,生活相对有规律,但二宝还小,又没有老人帮忙,所以也是忙碌;我们两口子都在企业,天天忙着上班,只休个周日,有时候还要加班。不联系,就是各自忙着,就是最好的消息。
我们都是两年前搬的新家,搬家后就没有在一起聚过,我搬家的时候没有叫朋友聚,她也没有。说有空了聚聚,但一直也没有,我们都是清寡的人,可能别人不理解,但在我们觉得,这么清素的关系,挺好。
是的,我们关系不错,但并不紧密——在一个城市里,住得近的时候还见几面,现在搬了家,更是一年都没有见过了,也会想念,但对想见的念头,并不强烈。
回到上午那个看到她的小女儿出现在朋友圈的时候。
我给正在开车的老公说,素娟刚才发了照片,应该是带着孩子在植物园。老公也知道我们是多年的朋友,就说,那你问下,中午一起过来吃个饭。
我笑他倒是热情。他问我为什么不发信息问一下。我说正在考虑,我在想,按道理,她要带孩子来这儿,刚好是周日,她是知道我休息的,应该给我联系下,我中午给小妞做点儿好吃的,也许是她有其它的情况,如果想过来,她会联系我。
老公说,有道理,按道理,像你们这样的关系,不会是猜心思,想见就见,不见也罢。
最终,我还是发了私信过去。我问她是不是带孩子来了我们家对面的公园。她说是啊,可不是今天,是上周六,和他邻居一家一起开车过来看蝴蝶兰展的。
她在电话里说,我知道你没有休息,所以没有打电话,要是今天去的话,肯定会提前联系。
都没有多说什么,我说,假期有空再过来,联系下,我给你们做顿饭。
她乐呵呵地说,行啊,看情况,能聚就能下,不聚抽空打个电话。
我说,好。
住在一个城市,整整一年,我们没有见过一面。同样在一年里没有见过面的老友很多,有时候看到远方的朋友发了动态在自己的城市,我也会自私地装作没看见——如果他想见你,就会打电话给你,不会通过朋友圈来告诉你,我来了,你约我吧。
03
在小城上班的时候,有一个姐妹,也是我二十多年的朋友,是儿子认的干妈,我们也很少见面——不是很少,已经几年了。
离了那个城市,我们的情谊一直在,联系不多,但彼此都知晓,是一生里难得的朋友了。 但依然是极少见,甚至极少联系,三五个月不打个电话,也是常态。
到了我们这样的中年,似乎任何费心思的活动和计划都不再感兴趣。不愿意参加六人以上的聚会,觉得一张桌子上挤六个大人已是聊天的极限,如果是一大桌子人一起吃饭,那一定是绕不开的聚餐或者工作,不作数的。
那英有一首老歌,我很喜欢:想见不如怀念,就算你不了解,我也要对你说,再见。
有些凉薄的意味,却像极了中年人对待生活里人与事的态度。
朋友圈里有几百人,可真正让你想在某一时刻必定要去见的人不多。如果有这样的时刻,我会马上告诉他或她,我很想她,我要去见她。
就像昨日,我忽然想起在北京工作的生姐应该是回郑州了,我已经至少三年没有见到她了。我初来郑时在工作和生活上得到她的帮助和提点颇多,是我非常在意的朋友和姐姐。但这几年因为她总在外面,我们见得少了,但经常想起。
想到了,就联系她,说想她,她回话:“已回郑,有空聚聚吧。”
马上留言约了见面,火速餐厅,下了班开了车就跑去。这样的由怀念到迫不及待地想见,很少。所以显得弥足珍惜,所以,一旦有这样的念头,就马上行动。
写在最后:
但于我的生活里,更多的是,想见不如怀念。
你从我的世界路过,我们有过缘分或情谊,我一直记得。
而你从我的城市路过,如果你想见我,记得联系我, 但更多的时间,你一定如我一样,就算知道住的酒店离你的小区只有一条街,我也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想想,然后,并没有打电话给你。
以前还会用忙来找不聚会不见面的借口,现在不会。
同学聚会,不去;能聚的自然会聚,不能聚的见了面,除了消耗仅存的美好记忆,并无更多的益处。
想见不如怀念,我会想你,偶尔想起你;但我并没有特别迫切地想去见你——你也一定是这么想的。
相见不如怀念,彼此安好,各自珍惜,有时更好过相见欢,最好友情的样子,是清素且淡,人生至味是清欢——友情亦是。
转载请注明:天天美文阅读网 » 人到中年,相见不如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