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系列之一捉豆虫老家依山傍水,山,其实只是一道海拔百八十米的小丘岭,纵贯南北,不知始于哪,也不知终于哪,也没有名字,老家人就叫它岭,有时加上个方位词,南岭、北岭;水,其实是一道渠,老家人叫它河,两人走个对面,一问一答,二嫂子你干什么去?我下河洗衣服。这条河也不知哪年开凿的,有了它,老家才能旱涝保收。河也是纵贯南北,老家的百十户人家就夹在岭河之间。河的东岸是一条乱石岗子,长大约几公里,宽多数地方都在二三百米左右,岗子种不了地,上面长满了不知什么时候栽种的槐树。每年的夏初时节,洁白的槐花盛开,香飘两岸,引得远方的养蜂人来这儿安营扎寨,一连一个多月,槐花才飘落,飘落的时候,满河里都漂着花,水中的鱼儿一抬头就可以品尝到甜美的花儿。此后的一个月,全村人便进入了每年一次的幸福时刻,豆虫盛宴开始了。几乎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多了一道独特的美味:炒豆虫。每天早上,旭日初升,孩子们便纷纷走出家门,有的带着大水壶,有的带着个塑料袋,还有的拿着长竹竿,来到槐树林里开始捉豆虫。捉豆虫有很多学问,会捉的捉得又快又多,一个早上轻轻松松就能捉个几百条,不会捉的能捉个几十条就不错。当然,第一次捉豆虫的孩子多数都不敢用手去拿,豆虫虽然不咬人,但长得确实有点恐怖,五六厘米长的大青虫子,个别也有金黄色的,指头粗细,一节一节的,无爪小牙,脑袋硬硬的,像是戴着一顶绿色贝雷帽,尾巴上有个小尖,向上翘起来,就像避雷针一样,由此,我们这儿没怎么念过书的乡亲创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歇后语,豆虫尾巴——自(撅)觉。豆虫在槐树上拼命地吃翠绿鲜嫩的槐叶,像蚕吃桑叶一样,把自己吃得圆滚滚的,吃得多,自然拉的也多,有经验的人从树下一走,不用抬头,就知道这棵树上有没有豆虫,多还是少,因为豆虫多的树下铺了一层黑色的绿豆粒大小的颗粒,就是小家伙拉的。等到它再也吃不下去,体内吃得全变成了脂肪的时候,它便慢悠悠地从树上爬下来,找个土质疏松的地方钻进去,开始蛰居生活。这个时节就是捉豆虫的最好时节,你来到树林,举目四望,就会发现,有的豆虫正从十几米高的树干上往下爬,有的已经到了地面,正在地上爬,还有的正在奋力往土里钻,半截身子还在外面。这就是考验你的眼神的时候了,快速把正往土里钻的那条揪出来,扔到袋里,再晚点就钻进去了,三步并作两步把地上爬的那条捡起来,然后直奔几米外树干上那条,晚一点就是别人的了,那么多双清澈的眼睛,谁先发现就是谁的。不敢用手拿的孩子,也有办法,找两个小棍,像使筷子一样,轻轻一夹,放到袋里。有时你来早了,豆虫刚往下爬,你的眼睛要能敏锐地发现在浓密的枝叶间正在慢慢蠕动的它们,如果你恰好带了竹竿,瞄准了,轻轻一捅,它就顺势掉到地上,摔不坏。如果你没带竹竿,而那棵树又恰好不太粗,性急的你可以用脚踹树,记住发力一定要猛,吃饱了,正懒洋洋朝下爬的小家伙,一个不小心就极有可能被你给震下来。当然也有可能踹不下来,没关系,你可以连续来几脚,只是那棵树可是够倒霉的,没招你,没惹你,大早起来就让你踹了几脚。这大概就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了,你还别说,那吃饱了,浑身翠绿翠绿,甚至有些发亮放光的小东西,如果不看长相,只看色泽,真的就是璧玉。连续几脚之后,大多数时候,你就可以收获胜利果实了,有时还有意外之喜,因为落下来的可能不只一条,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虽然脚震麻了,但值。当然,不是所有落到地上的你都可以捡,有的还没吃饱,肚子里的树叶还没有完全化成脂肪,颜色偏绿,色泽不饱满的,老百姓叫它屎豆虫,是不能吃的。人家正在树叶上酣眠,稀里糊涂就让你给震下来了。如果碰到的是一棵大树,而你又没有带长杆,这时候,奉劝你还是不要高抬贵脚了,除了收获麻木,你将一无所获,连那棵大树也会嘲笑你,蚍蜉撼树,不自量力。此时绝没有必要在这等你的猎物钻进你的口袋,远处的树上有好些触手可及,只要你眼疾手快脚底麻利,你总会比小伙伴们捉得多。一个早晨,沿着树林走个三四里地就可以往回转了,顺便可以捉那些漏网之鱼。当你拎着大半袋子的战利品,沐浴着朝阳,昂首阔步走在回家的路上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像一个凯旋的将军,刚刚打了一个胜仗。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睡懒觉的孩子,没赶上早上这次战役,没关系,吃完早饭,或者下午任何一个空闲时候,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拿着口袋,扛着一把铁锨来到槐树林。这时候就不要向树上看了,除了屎豆虫,什么也没有,那些能吃的,要么早成为我们的战利品,要么早就土遁了。你要做的就是,找到树下或者离树不远,土质疏松的地方,用铁锨轻轻地把土一层层的拨开,你就会发现那些小东西正在自认为安全的地方呼呼大睡呢!运气好的时候,你一窝可以俘虏个十几条甚至几十条,那感觉,爽极了!二个小时之后,你一样可以满载而归。有时豆虫捉得太多,吃不完。人们就找一个空瓦罐,里面装上大半罐土,把豆虫放进去,一会儿它们就都钻进去了。到了冬日,过节的时候,或是家里来了客人,把这些酣睡的小家伙挖出来,放到水里洗干净,或炒或炸,饭桌上就多了一道无上的美味。老家已经拆了好几年了,那片槐树林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年那些戴着绿色贝雷帽与我们作战的小家伙们都去哪儿了?人们常常感伤于物是人非,殊不知,最令人感伤的莫过于物非人非啊。联系方式:电话 15011276379邮箱 15011276379@163。com邮编:101301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作者简介:赵成山,笔名妩媚青山,鲁琅琊人,为人迂且鲁,不通人情世务,喜读至性文章。大学毕业来京,做国语教员,教书做人均甚认真,所教弟子皆狡猾可爱,惜自己先天不足,禀赋平庸,教书二十多年,没有取得什么可以炫耀的成绩,教育家之梦渐行渐远,亦不后悔,常以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自慰。平生两大爱好,读书打球,前者文明精神,后者野蛮体魄。书无所不读,但杂而不精;球无日不打,只能闭门称雄。闲暇时,偶尔为文,自娱自乐,如此而已。
转载请注明:天天美文阅读网 » 故乡系列之一——捉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