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隆中游记
往桑植,途经襄樊,勾留一日,少不得到隆中去看看。
诸葛亮选的(也许是他的父亲诸葛玄选的)这块地方很好,在一个山窝窝里,三面环山,背风而向阳。岗上高爽,可以结庐居住;山下有田,可以躬耕。草庐在哪里?半山有一砖亭,颜曰quot;草庐旧址quot;,但是究竟是不是这里,谁也说不清。草庐原来是什么样子,更是想象不出了。诸葛亮住在这里时是十七岁至二十七岁,这样年轻的后生,山上山下,一天走几个来回,应该不当一回事。他所躬耕的田是哪一块呢?知不道。没有人在一块田边立一块碑:quot;诸葛亮躬耕处quot;,这样倒好!另外还有quot;抱膝亭quot;,当是诸葛亮抱膝而为《梁父吟》的地方了。不过诸葛亮好为quot;梁父吟quot;,恐怕初无定处,山下不拘哪块石头上,他都可坐下来抱膝而吟一会的。这些quot;古迹quot;也如同大多数的古迹一样,只可作为纪念,难于坐实。
隆中的主体建筑是武侯祠。这座武侯祠和成都的不能比,只是一门庑,一享堂,一正殿,都不大。正殿塑武侯像,像太大,与殿不成比例。诸葛亮不是正襟危坐,而是曲右膝,伸左腿那样稍稍偏侧着身子。面上颧骨颇高,下巴突出,与常见诸葛亮画像的面如满月者不同。他穿了一件戏台上员外常穿的宝蓝色的quot;披quot;,上面用泥金画了好些八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诸葛亮和八卦搞得难解难分,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无可奈何的事!
正殿和享堂都挂了很多楹联,佳者绝少。大概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已经叫杜甫写尽了,后人只能在quot;三顾quot;、quot;两表quot;上做文章,翻不出新花样了。最好的一副,还是根据成都武侯祠复制的:quot;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quot;,不即不离,意义深远。有一副的下联是quot;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quot;,把《三国演义》上的虚构故事也写了进来,堂而皇之地挂在那里,未免笑话。郭老为武侯祠写了一幅中堂,大意说:诸葛亮和陶渊明都曾躬耕,陶渊明成了诗人,诸葛亮成就了功业。如果诸葛亮不出山,他大概也会像陶渊明一样成为诗人的吧?联想得颇为新奇。不过诸葛亮年轻时即自比于管仲、乐毅,恐怕不会愿抛心力做诗人。
武侯祠一侧为quot;三义殿quot;,祀刘、关、张。三义殿与武侯祠相通,但本是quot;各自为政quot;,不相统属的。导游说明中说以刘、关、张quot;配享quot;诸葛亮,实在有乖君臣大体!三义殿中塑三人像,是泥胎涂金而quot;做旧quot;了的。刘备端坐。关、张一个是豹头环眼,一个是蚕眉凤目,都拿着架子,用戏台上的quot;子午相quot;坐着。老是这样拿着架子,mdash;mdash;尤其是关羽,右手还高高地挑起他的美髯,不累得慌么?其实可以让他们松弛下来,舒舒服服地坐着,这样也比较近似真人,而不像戏曲里的角色。mdash;mdash;中国很多神像都受了戏曲的影响。
三义殿前为quot;三顾堂quot;,楹联之外,空无一物。
隆中是值得看看的。董老为三顾堂书联,上联用杜甫句quot;诸葛大名垂宇宙quot;,下联是quot;隆中胜迹永清幽quot;。隆中景色,用quot;清幽quot;二字,足以尽之。所以使人觉得清幽,是因为隆中多树。树除松、柏、桐、乌桕外,多桂花和枇杷。枇杷晚翠,桂花不落叶。所以我们往游时,()虽已近初冬,山上还是郁郁葱葱的。三顾堂前大枇杷树,树荫遮满一庭。据说花时可收干花数百斤,数百年物也。
下山,走到隆中入口处,有一石牌坊(我们上山走的是旁边的小路),牌坊背面的横额上刻了五个大字:quot;三代下一人quot;,觉得这对诸葛亮的推崇未免过甚了。quot;三代下一人quot;,恐怕谁也当不起,除非孔夫子。
1984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