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于我是寂静的,如广阔的草原、如悠悠的山岗、如行云流水、如贝多芬手下的田园和月光。是的,生命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早已磨砺了当年的锋芒和锐气,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好一个是非成败转头空,剩下的唯有白发渔樵面对黄昏夕阳:人淡如菊。
人淡如菊,不是别人眼里那种随高随低随时过的生活,更非庙宇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撞钟念佛吃斋饭、无事做做了却残生,而是随遇而安、安之如素顺应天命的生活。这不是消极、更不是颓废,而是生命经历苦难后的醒悟。是的,作为一个人,到了夕阳落日还像年轻时一样打拼,我真的不知道那是生命的悲哀还是喜悦?反正我要的生活是:寂静安然,人淡如菊。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生命越是到了中年、晚年生活越趋于寂静,生命也越趋于平淡。一杯茶、一卷书加若干回忆足以令自己春暖花开。诸如杨绛、张充和两位先生,她们的生活岁月是寂静的,随之人亦淡淡如菊。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生命的学养和气度,如果没有底气和胸襟是不可想象的。真正是低调为人,高调处事。尤其是杨绛老先生,自从与钱钟书阴阳分割之后,她的生活寂静如海域,没有一丝波澜,偶尔有涟漪也是生命里自发淡淡的清香。这种清香虽然淡淡,但比水更绵长、比菊更优雅。相比之下,那些只有半桶水的人在她面前好比一个知了,恬不知耻地乱叫。更有甚者,在大庭广众之下,将传统文化肆意扭曲、胡编乱造,先不说误人子弟、就连一个学人最起码的良知、道德都丧失殆尽。要知道,传统文化最讲究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而先做人首先要做到人品和精神高度统一,诚实笃信,方能立足。作为学者和文化传播人,与功利挂钩、以世俗为本,撇开了寂静的岁月,怎么能养胸中浩然正气、怎么能见性自省、又怎么能做到像杨绛老先生那样人淡如菊?
老实说,随着年龄的递增、生命阅历的丰富,我似乎越来越喜欢寂静的岁月,因为寂静的岁月给生活带去了如水一样的清澈,而这种清澈如荷如莲被水清洗一样,使人感觉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我承认生活里我不是君子,亦不配用菊来自比,然而,多年来生命向着精神品质靠拢是我孜孜以求的。我尚且知道,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菊要与人对应,必须要和人的品性向一致,高洁自廉,不喜不怒、不人云亦云、不见利忘义、不趋之若鹜,以无为为有为,顺天意、尊自然,这既是生命要学习的也是生命要效法的。传统文化里说的无欲则刚,就是要求生命过一种如森林一样寂静的生活,一旦生命被寂静的气息所包围、环绕,心性自然觉醒而安详,而安详所带来的生命必然人淡如菊。
寂静岁月人淡如菊,真好!这些年来,我除却上班之外、很少出门,遇上休息日,硬是将自己的生活化为简单、阅读、码字成为我生命的主旋律。偶尔聆听诸如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肖邦以及门德尔松的音乐也是为了营造一份寂静的氛围,以便让生命安之若素、心平气静。而心平气静无非是要生命分别为圣,做自己的主人,把功利和尘嚣拒于千里之外,还自己一个安然的空间,置生命与窗栏,听风品雨也好、闭门读书也罢或者枯坐回忆过去的人和事,都能让生命多一份感悟和从容。试想,一个从容的生命离如菊还有多远?
我不想去追问,但心里早已了然,就像生命中的橄榄树一样,那份诗意早已把心性包围。在寂静的岁月里,生命如涓涓细流、不争不显静静流淌,它所带来的意韵值得我去好好玩赏,像品中国文化和品中国文人一样,每一次与他们遭遇与交通,都会促使心灵有裂变和十足长进一样。尤其是读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诗和词都是生命的化身: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是他人淡如菊最好的诠释吗?岁月寂静人淡如菊在他身上体现出文化、艺术、生命自然交融最为贴切不过的了。由此可以看出,他所推崇的菊与自己生命合二为一,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就是菊傲霜斗雪、从容不迫的精神体现吗?
寂静的岁月,人淡如菊,说到底是一种生命的自律,是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表现,胸无点墨之人、功利为上之人是绝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它是一门很深的功课,需要生命去体验和察悟,方能有所收获。当然生命的历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我之所以能把寂静当作广阔的草原、起伏的山峦,不是平地开花,而是建立在丰富的阅读之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句,没有寂静的阅读,生命就不会如此彻悟,不会如此彻悟,想人淡如菊,那是一句空话,除了自欺那就是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