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美文网为您提供经典美文、爱情文章、优美散文、短篇小说、心情日记等在线阅读欣赏

村里的榨油坊

散文随笔 二七美文网 630℃

庄户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人平日里吃饭炒菜所用的油脂,还不像现在的油脂种类这么丰富,花样繁多,工艺上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在我所生活的渭北平原一带,榨油所用的原料主要是棉籽和油菜籽,采用的设备也是最原始的那种工具,在榨油过程中,除了借助一些简单的机械外,其他几乎全靠人工。

那时候我还小,农村以大队来划分,我们大队共九个生产队。在第一生产队村西头,饲养室旁边一棵大青槐附近,就有一个手工榨油坊,据说,这还是新中国成立前村里一个有钱人家办的,后来入社时归了大队。油坊约有十八米长,近十米宽,土木结构,以瓦覆顶。这个油坊供全村九个生产队轮流使用。那个年代,队上都种棉花和油菜,因此,榨油也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个是油菜籽成熟的夏季,另一个是棉籽下来的秋冬季节。

前段时间,我走访了同村今年已经八十三岁高龄的王大叔,他给我详细地讲述了当年村里进行手工榨油的全过程,他的语速不快不慢,娓娓道来,似乎一下子把我也带到了那个年代。

听起来手工榨油,工序也并不简单,需要经过炒、磨、蒸、包和榨五个阶段。无论是棉籽还是油菜籽,榨油工序大同小异。油料到了油坊,首先是要炒籽。一般是放在一口大铁锅里进行。一次放进锅内油料的量,约为锅容积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锅下一边烧火,上面的人用铁锨一边均匀不断地翻炒。烧火时火力不宜太大,这一道工序,经验显得十分重要,翻炒间隔的时间要合适,以免将籽壳炒焦。当炒料人觉得可以出锅了,便将炒好的棉籽或油菜籽,倒入一个水泥槽中扒开摊平,让热蒸汽尽量散失,冷却后便于进行过筛清理。油料炒好之后,再将炒好的油料倒在一个石碾子上摊平去磨。推磨子可以用人力,也可以套上牲畜,借助畜力。使用牲畜推磨,需要用布蒙住牲畜的眼睛,让它围绕磨盘,慢慢地转圈圈画圆。磨的时候要慢慢下料,每次不宜过多,要均匀不断地慢慢放,磨子速度快慢适中,为的是让油料易于破碎,为下一步蒸籽打好基础。第三步是蒸坯。就是将磨好的粉坯倒入蒸桶内用手扒平,使蒸桶内透气均匀,蒸桶底部呈圆形,微微向下凸起,这样有利于蒸桶受热均匀。这种蒸桶很像过去厨子蒸煮食物时用的那种筒子锅。桶底盛水,蒸的料与水面保持在十六厘米左右为宜。下面均匀烧火,不断加热,蒸掉料里面多余的水分,同时也能起到给油料杀菌消毒的作用。然后,把蒸好的油坯从桶里面倒出来,放在一个个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竹筐里。放的时候,一层油草一层坯,放好一个,用大木槌不断地砸实。再用麻绳从外面一圈一圈地缠紧,装好一个再装另一个。用油草的目的是为了固定油坯,不至于使之散开。这样将油坯固定,做好后等待压榨。最后一步就是压榨,把蒸熟的棉籽或油菜籽压实包装成油饼,积累到一定数量,抬到木榨机旁,将其一块块整齐地放在榨机的槽内。在机槽的一侧,塞进紧实厚重的梃木。然后,用吊在空中的大油梁(一根五六丈长,约有成年人一搂粗,树龄约有百年的松木)一次一次重击木楔片,撞击油梁打榨时讲究三个字mdash;mdash;精、准、狠。伴着六七个壮汉一声声嗨吆嗨吆很有节奏的号子,随着木楔片被一下一下打入榨槽,梃木便一点一点向前挪移,进而挤压前面的油饼,油饼在受到一阵阵挤压后慢慢出油,黄亮亮的油脂便从槽底沥出,吊线般落入下面的油桶中。一轮打榨完毕,接着进行下一轮,如此反复进行。由于干的都是力气活,所以,队上一般能被派到这里的,都是些年轻力壮的中青年人。

榨机一般由生长期较长、木质坚硬的香椿木制成,看起来十分结实笨重。由于长期使用,榨机上到处浸满了黑黄的油脂,处处散发着一股股油香。把榨过油的、像汽车轮胎模样的油渣饼,从榨机上取下来堆放在一处,将来带回去砸碎后上到地里,那可是上好的有机肥料。每当第一茬新油榨出来后,队上来这里主事的,都会让大家把各自从家里带来的蒸馍或者锅盔,用刀切开,烧开半锅油,给大家炸一下。有时候,干脆让大家从家里带些面,炸油饼吃。试想一想,那些年,乡下人长年肚里也没有多少油水,这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如今,这种古老的榨油方法已基本失传。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出油率较低,而且效率不高,但它能最大限度地锁住油脂的原香和营养,这样榨出来的油,香味十足,保留着食用油最原始,最纯正的味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榨油机械纷纷出现,制油的工艺水平也在逐渐提高,食用油生产已实现了专业化。为了追求营养均衡,各种调和油也相继上市。这种民间最原始的榨油技术早已被淘汰掉了,正在与人们渐行渐远,若干年后,恐怕只能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

转载请注明:天天美文阅读网 » 村里的榨油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