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到中国农历年的年边,我就思念起父母,那种骨肉亲情就像满堂灶火,温馨,柔软。我想着父母在世时一家人吃年夜饭的情景,餐桌上最突出的应时菜就是碗头鱼,可谓一指流沙,一段年华。
碗头鱼是我们当地的乡土叫法,意为它是年事中头等佳肴,象征着大吉大利,年年有余。此乃心拳拳,写一抹淡雅,寄予诗情岁月,风韵凝香。
我的故乡在长江下游平原,是水墨烟村,每年过年,不分城乡,所有的情丝汇集于一条碗头鱼,丰年喻示生活美满,歉收年寓意希求下一年能有所殷实。总之,布施普天同庆,祈福生活富余,凸显了天下寻常百姓的心愿,希望在温饱之后有点结存。薪火相传,形成了一种生命情节和知足长乐的恬淡风怀。每每想到这些,我便觉得有一种朴实而又高尚的文化精髓浸入了骨头,踏碎浮华满地,只求年景轻扬。
碗头鱼一般都选用白鲢,白鲢形象柔美,又有年的谐音,非常喜庆。如果没有白鲢,选用鳜鱼也很好,鳜鱼有富贵的谐音。两种鱼无论采用哪种,都是以一斤半重的为好,不仅是大小适当,装上盆好看,而且半与伴同音,有伴即好事成双,蕴含着好上加好之意。我家每年都由父亲挑选碗头鱼,父亲是一家之主,这种神圣的大事必须由父亲把度。从腊月二十三起,父亲陆续遴选出好几条白鲢或鳜鱼,暂时放养在渔桶里,过了腊月二十八再精选其一。
2
我母亲惯于采用极为家常的方法做碗头鱼,先将处理好的鱼稍微擦一点盐,晾上三五个小时才能入锅。操作时要细致,须保持鱼的完整,鱼头,鱼尾,鱼鳞,鱼鳍,纤毫不能受损,只有这样才能显得美满吉祥。每到这时侯,我总是思绪翩跹,不问人生的纸张有多老旧,演绎一枕平野长河,不叹世道苍凉,不惹情丝哀怨。
大年三十晚,贴上春联后即可正式做碗头鱼,这时年的气氛已开始显现,从厅堂到厨房喜气洋洋,在这种热烈的环境下感觉年年有余的状态非常快慰。情怀敞开,一生就唱心底的一支歌。似水流年,物美,人美,事事美,大家都有自己最美的一笔。做碗头鱼先要用菜籽油煎烤成型,然后放入姜片和花椒,加进适量清水焖煮,水煮开后,放入料酒、白糖及酱油,再将鱼轻轻翻过来继续焖煮。时过五分钟,揭开锅剔除姜片和花椒,保留一部分鱼汤,佐以香醋与胡椒粉,撒上腌红椒片和切碎的青蒜叶。一切皆妥帖之后,盖上锅盖,焐一分钟即可装盆。
做碗头鱼必须考究两点:一要外熟内生,因为当天并不吃它,这样做既有利此后加热,同时又寓意生生不息;二是腌红椒片和青蒜叶要摆放均匀,宜多不宜少,做到红绿相间,表示日月如花似锦。情深深,要使碗头鱼亮丽成年夜饭餐桌上的一道风景,充分表达对新年的祈望。意绵绵,韵致悠长,在喜庆佳节的欢乐中迎来满室春风。
3
我家每年三十晚,待到年夜饭开席前的准备事项就绪,父亲就带着我们在堂屋上方的案几上点起香烛,并在门口挂上灯笼。每当此时,母亲就把碗头鱼作为第一道大菜端上餐桌,表示富余在先。碗头鱼要摆放到餐桌上席正中间长辈坐的位置,成为一桌年夜饭的核心和灵魂。碗头鱼上好了,接着依次上红烧肉、珍珠圆子、老母鸡汤,一切等等。
吃年夜饭时并不吃碗头鱼,因为它要体现年年有余,务必要存续到新的一年。大年初一吃饭照样要上碗头鱼,照样是不吃。年初二起就有可能请客人吃年酒,每次请客必上碗头鱼,每次都不能吃,只用来表示和众人一起分享富余。红尘紫陌,镜花水月中,情衷伊人,浓醇如我,谁要是不小心触碰了餐桌上的碗头鱼,那是严重的犯忌。因此,碗头鱼只能看,不能随便吃,所以它在我的家乡又叫看鱼。
其实,碗头鱼是过年时餐桌上的吉祥物。过年期间每顿饭必上碗头鱼,极具仪式感,如经年的灵性在衣怀里行走,是一种具有文化涵养的年事训导,启示大家,人既活着,就一定要活得有希望,有信心,勤劳节俭,奋发努力,这既是大众的夙愿,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碗头鱼一直要留存到正月十五,一条鱼从开始联延到结束,期间不能更换或重做,要保持一顺百顺。到正月十五过小年的时候,就可以把碗头鱼吃了,它也就完成了年尾接年头的承上启下的使命,天下人家又见风景入画,鸡鸣平仄,日月妩媚,炊烟且弯弯,且飘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