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这句话中,孙子从战争的角度说明了自知与知人有着同等的重要性。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这句话中,老子从哲学的高度上强调了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因为知人只是一种智慧,自知才是真正的洞明。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在这句话中,孔子从人生的实际中强调了知人比己知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无论是否知己,自己还是自己,正所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他人的是非邪恶,也就无法有效地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是非常值得忧患的事情。
由于各位先哲的着重点不同,所以就产生了如上所说的似乎不同的结论。其实从本质上讲,自知和知人是相互联系的,这两者对人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知可以更好地知人,知人也可以更好地自知,套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智慧导致洞明,洞明提升智慧。
纵观历史上的成功人士,无不都是自知又知人的典范,刘邦是其中最好的代表人物。在他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汉江山后。有一天,他大宴群臣,在宴会上,刘邦乘着酒兴问群臣:你们谁知道为什么我能够夺取天下,而项羽那么多的军队却失去天下么?众大臣七嘴八舌,有的说:您治军严厉,甚至苛刻;而项羽太将仁义。有的说:您最大的特点,是有功者赏,有罪者罚;而项羽则是嫉妒贤能,有功者害之,贤者怀疑之。刘邦笑了,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能夺取天下,主要是因为我善于识人用人。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抚百姓,做好军队的后勤供应工作,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之众,战必胜,功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人中之杰,我能大胆地使用他们;而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我能夺取天下,而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啊。刘邦知道“汉初三杰”各自的长处,择其长而用之,这是他的“知人之智”,他又知道自己善于用人的特长,这是他的“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刘邦不愧为活用老子哲学的最优秀领导人。
其实,纵观古今,不能做到自知又知人的也是大有人在,明朝有个叫解缙的人就是其中之一。解缙才华绝世,官至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深得朱元璋的器重。朱元璋曾对他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他五岁读书,七岁赋诗,十岁日诵数千言,终身不忘。待至十三岁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老成不能难;二十二岁便考中进士,是明初有名的江南才子。朱元璋让他以“春风秋雨”为诗,他写出“漫漫春风入舜韶,绿柳舒叶乱萦调。君王不肯误颜色,何用辛勤学舞腰”的佳句;陪朱元璋钓鱼,朱元璋老是钓不到鱼十分不高兴时,他上前拍马屁,出口成诗:“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无影踪。凡鱼不识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解缙年少得志,盛气凌人,飘飘然到找不着北了。他口无遮拦,无所顾忌,就连朱元璋要诛杀大臣,他也敢冒死进谏,终因为同僚所忌,而被朱元璋劝返原籍“读书”,说十年后再让其回京任用。这是朱元璋给他的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可惜,解缙仍未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没有从自身上找原因,在回家八年后,听到朱元璋的死讯,即赶到京城,以为可以受到重用;不想却被人以“读书”未满十年,是违诏之举,又被“贬”走。虽然后来惠帝朱棣再启用他,任为翰林待诏,也曾参与《永乐大典》的编辑。只是他不能解读“我是谁”的奥秘,仍旧臧否无顾忌,终被人所诟陷,被贬谪广西等地,后因涉嫌宫廷斗争,触怒龙颜,被朱棣打入死牢。在狱中他被人灌醉后埋进雪堆里,冻死在一个严寒风雨之夜。时年仅47岁。解缙之死,皆因他既不自知,又不知人,因此给了自己错误的定位而导致。
当然,大多数人在知己与知人的问题上,由于取舍片面,导致了成败互现的结果。比如诸葛亮知曹操,草船借箭;知司马懿,计设空城,然而对自己却不甚知:事必躬亲操碎了心,最后只落得个心力交瘁,病逝五丈原的惨淡结局。
常言道:“经世之本,以知人为上”。世间的一切奇迹都是人所创造的,所以说知人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所在,知人就是既要知自己又要知他人,我们务必要从历史人物的经验中真正学到知人的本领。 已同步至蓝草地的微博